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明双龙头金手镯

制造年代明(1368~1644)

藏品质地

独特标记双龙头

功能类别佩饰品

成型工艺  

装饰类别  

出土时间1967年

出土地点永顺县老司城古墓葬

收藏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藏品详解

 镯,亦称”、“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还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新石器时代的手镯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还在手镯表面刻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都显得格外丰富。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比如自由伸缩型,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作“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手戴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手戴臂钏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手镯的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款藏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的金手镯质量为145.000克,直径6.7厘米,呈金黄色,具有金属光泽。金手镯呈环形,两头相连接处饰有两个栩栩如生的金龙头,保存完好,状态稳定,不需修复,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

1967年,此金手镯出土于永顺县老司城古墓葬。同年永顺县文化馆接收后上交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由张慧朗同志接收,于1975年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