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第二部分:土家古风

日期:2018-06 作者:湘西州博物、非遗馆

导  言


一缕原始的清风,从山这面,伴随着老司城的炊烟袅袅升起,一曲婉转的山歌,从水那边,倒映着吊脚楼的倩影潺潺远去……

白云深处的峡谷,鸡声嘹亮,山脚水畔的村寨,镏子常欢。看吧,那神圣的梯玛仪式,欢腾的摆手歌舞,原始的毛古斯,激昂的跳马场;听吧,那酉水河畔的长啸,辰河岸边的高腔,撩人心弦的情歌,感天动地的哭嫁;还有啊!凌云冲天的吊脚楼,如云如霞的织锦花,踏虎的刀技,竹编的惊讶……

它们,都是先祖的恩惠,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经过岁月的淘洗,依然灿烂;它们,都是前人的心血,都是先民生存的经验,穿越历史的烟云,仍旧清新。从远古到今天,须知文化传统的宝贵;从蛮荒到文明,当惜祖先非遗的奇珍。从此,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坚韧,从此,我们也懂得了什么叫生存。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但却可以无限延伸。延伸历史,既是我们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让我们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奋勇前进吧,毕兹卡的历史,在代代相续的奋勇拼搏中,一定会辉煌的向前延伸……



第一单元  神秘风情


【单元说明】  神秘是湘西的风韵,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风韵。不必说梯玛歌、铜铃舞、毛古斯的神秘,也不必说先祖祭、摆手舞、跳马场的神秘,就是欢乐的舍巴日、土家年本身,也同样充满着神秘的气息。在湘西土家族村寨里,无论年节,总要祭神,总要祈祷,总要比别人提前一天。如果你想知道为何这样,你就开始走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与风情之中……


一、《梯玛歌》

【说明】 《梯玛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土家族梯玛举行祈神驱魅的神圣仪式时,吟唱的神圣叙事组诗,也称为“梯玛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湘西州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

《梯玛歌》主要由“服司妥”、“杰洛方”、“宋姆妥”等三部分组成。“服司妥”为土家语音译,意为“还愿”。人们求神许愿后,则要“还愿”。主要有还傩愿、还土王愿等。其还愿仪式十分复杂,至今仍传承有49套。“杰洛方”为土家语音译,直译为“翻手板”,又可以译为“解劫”,即消除危机,解除劫难,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宋姆妥”是土家语音译,即祭祀家先的仪式。包含一般祭祀仪式、杀猪祭祀仪式、杀牛大葬仪式和送灵屋仪式。

《梯玛歌》最突出的特色即它的神秘性,其价值在于它激情浪漫,歌舞兼具,不仅张扬了人的精神,也缓解着人们的生存焦虑。见证民族文明,也创造民族文明。


二、舍巴日

【说明】 舍巴日(省级非遗项目),土家族特有的节日。“舍巴”,本指土司的下属官吏,“日”即做、敬奉,舍巴日即敬奉土王及下属官吏的祭祀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距今约1000多年,集中分布在州境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

舍巴日活动的时间,长短自由,一般大约要三天,也有长至半月的。其内容十分复杂,除了摆手祭祀外,还有戏剧、杂耍、游艺、商贸、恋爱、歌唱、待客等内容。

舍巴日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其祭祀仪式中,村中男女老少都会跳起摆手舞蹈来娱神娱人。不过,舍巴日所跳的摆手舞,系“小摆手”。其祭祀的地点旧时都在土王祠。而其文化价值则在于它可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


三、土家年

【说明】 土家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其起源于战国时代,成熟于唐五代时期。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区。

土家年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主要包括年节的准备,譬如办年货、打年粑、杀年猪、做糖馓、换家先、贴春联,甚至还包括打扫卫生等环节。而其过年的程序也很复杂,包括敬家先、吃团年饭、守岁、抢年、春节拜年、庆贺新春等。

土家年的特色。首先是“先期度岁”,即总是要比其他民族提前一天过年;其次是摆手祭祖;再次就是年节的和谐。其文化价值:1.是民族认同的显著标志。2.具有民族团结的价值。节日期间,土家族人欢迎其他兄弟民族参与这种摆手活动,以欢庆新年。3.“土家年”还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即通过拜新年这种形式,来加强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


四、摆手舞

【说明】 摆手舞(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土家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一种以祭祖先、求平安、祈兴旺为主旨的酬神纳吉的传统舞蹈。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祖先崇拜,五代后,也用来祭祀土司神灵。由此,摆手舞便有祭祀八部大神的大摆手和祭祀土王的小摆手之别。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区。

摆手舞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渔猎、农事、军事、生活四大类。土家人将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大自然中各类生物动态都艺术地化为舞蹈动作,从而使摆手舞成为土家文化的百科全书。但其基本动作则主要是单摆、双摆和回旋摆。

摆手舞最大特色是滑稽。其主要表现就是“摆同边手”,即舞蹈中,抬左脚时摆左手,抬右脚时摆右手,从而造成一种动作机械僵化,让人颇感滑稽。而舞蹈中的屈膝、颤动、下沉等动作的穿插,也会产生滑稽感。还有,军战也是摆手舞的特色。

摆手舞形式独特,娱神娱人,是土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五、毛古斯

【说明】 毛古斯(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语,意即“祖先的故事”。它是湘西土家族特有的祭祖的原始戏剧。扮演者草服荆冠,击石拊石,对白粗野,动作粗犷,被学者们称为戏剧的“活化石”。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土家族地区。

毛古斯的内容主要是原始先民采集、渔猎、农耕生活的反映。共分七场:狩猎、捕鱼、种阳春、抢亲、读书、看医生、纺棉花等。各地表演内容不一,如永顺、保靖、古丈还有赶猴子、告牛、打铁、打粑粑等场次。但都保持祭祀梅山、扫堂驱邪、送神等场景。

毛古斯最大特色是它的原始性和戏剧性。毛古斯具有戏剧必备的基本要素,即剧本(口传)、演员、观众、剧场,确实是原始戏剧形式。毛古斯具有:1.历史价值。真实记录了从远古到近代的土家族文明进程,是一部鲜活的历史。2.艺术价值。让人们了解戏剧的原始雏型及其先民原始古拙的艺术表演形式。3.文化价值。再现原始生活样态,展示先民文化精神,确实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铜铃舞

【说明】  铜铃舞(省级非遗项目),又名八宝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巫师梯玛进行法事活动,给祖先解钱时跳的仪式舞蹈,因舞者手持八宝铜铃而得名。铜铃舞的起源可推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一直兴盛于湘西土家族地区。

铜铃舞的主要道具为八宝铜铃,其舞蹈内容主要有拜神、跳火坑、过门槛、打八宝铜铃等;基本步法有走十字、踩三角、屈膝辗转等。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双膝稍屈,顺拐摇铃,抖动扭摆,粗犷有力。另外,舞蹈还模仿喂马、洗马、逗马、牵马、上马、奔马、跑马、勒马、上天堂、下地狱、过天桥、打秋千和接孩子等动作,再现土家祖先骑马迁徙、征战的盛况,体现了土家族舞蹈的独有风格。

铜铃舞的特色,主要在于它的原始宗教性质。铜铃舞集歌、舞、乐为一体,将梯玛与鬼魅精灵战斗的场景形象化的加以表现,使土家族巫文化获得更多的人性的表达。


七、八部大王祭

【说明】  八部大王祭(省级非遗项目),是流行在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聚居区民间的先祖祭祀活动,祭祀对象为八部大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日。它起源于原始祖先崇拜。八部大王原本为拔普大神,拔普是土家族语,即祖先。改土归流以后,流官不懂土家语,误将拔普写成八部,结果便成为八部大王。

八部大王的祭祀程序,一般为村寨轮流主持,三年一大祭。轮值的村寨须提前三年准备祭祀的礼品。临祭前,先由寨老放话,择日而行,届时,掌坛师与众梯玛共同举行祭仪。祭祀中有摆手舞等种种民俗表演。虽然各地的祭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大致上与摆手祭祖仪式相近。祭祀八部大王的摆手即大摆手,祭祀土王的摆手则为小摆手。

八部大王祭的特色在于场景宏大、祭祀庄严和群众狂欢三个方面。而其价值则表现为民族紧密团结的价值,慎终追远,崇拜祖先的价值和文化娱乐价值。


八、古丈跳马

【说明】  跳马(省级非遗项目),是湘西土家族举行的祭祀英雄鲁万丑的传统节日活动。主要流行于古丈县太平、宋家两地。

湘西鲁王、鲁力嘎巴的传说、歌谣,实为歌颂《元史》中的英雄鲁万丑。改土归流后,流官为了淡化民族意识,故意将鲁王称为土地神。但因鲁万丑曾“坐镇石马潭”,人们便借跳马来唤起对“石马潭”鲁万丑的回忆,于是就有了看似奇怪的跳马节。

跳马前,要经过腊月扎马,正月选日,二月许马等环节。时间为正月第一个马日。届时,鸣炮三声,锣鼓齐奏,鞭炮齐鸣。在旗手引导下,战士们跨着战马,手举战刀,冲进跳马场。人马入场后,由土老司和女巫带领,在祭坛前燃香烧纸,念咒磕头。祭祀鲁王完毕,便进行跳马表演。整个仪式过程有请神、出马、跳马、烧马,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等情节。

跳马的特点是人们骑马跳跃,歌舞祭神。马是人们扎制而成的,土家后生骑着战马,表演各种征战动作。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人们祭祀自己的英雄祖先,传承先祖英勇战斗的精神。


第二单元  自然天籁


【单元说明】 所谓天籁,指的是纯自然之音。即毫无人工的做作,浑然天成之乐。在湘西州土家族非遗项目中,确实拥有一大批纯自然的,毫无人为的牵强附会,扭捏作态,完全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民间音乐。它们是:土家族民歌、打镏子、哭嫁歌、辰河高腔、咚咚喹、酉水船工号子和三棒鼓等。聆听这样的民间音乐,如同“银瓶乍破水浆迸”“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一洗凡尘,超然悠渺,进入音乐欣赏的神妙境界。


一、土家族民歌

【说明】 土家族民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广泛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歌谣。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其间经历了几个突出的阶段:原始社会的巫歌、战国时期的巫辞、唐代的竹枝词、近现代的民间歌谣。现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区。

土家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1.仪式歌:如《摆手歌》,《梯玛歌》、《哭嫁歌》等;2.时政歌:如红军歌谣、革命歌谣等;3.劳动歌,如劳动号子、薅草锣鼓等;4.情歌,5.生活歌:如山歌、儿歌等。凡民歌种类,在土家族民歌中都有表现。

土家族民歌特色突出,它真诚朴质,天然纯净,在其演唱过程中,其曲调单纯而没有花腔,没有修饰;在演唱方法上,在强调真声歌唱的同时,也不反对运用气声演唱。土家族民歌的文化价值:1.传承民族文化;2.族群认同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审美娱乐价值。总之,它以高亢激越的声调,婉转柔和的情韵,抒发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二、打镏子

【说明】 打镏子(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名打挤钹,是土家族地区深受民众喜爱,主要用于喜庆活动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因合奏内容有镏子成分,故而得名为打镏子。其器乐主要由锣、头钹、二钹、马锣等组成。一般由3至4人合奏演出。打镏子起源于唐五代时期。现主要分布在湘西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

曲牌是镏子的主要内容,镏子曲牌由引子、头子、镏子、尾子四部分构成。引子起导引作用,头子则是曲牌的主体,镏子是由桥子串成,形式较固定。尾子是乐曲的终止,因曲牌的不同,尾子都不一样。打镏子的曲牌现有100多个,可分为绘声、绘形、绘意三大类。绘声主要是描绘飞禽走兽的声响;绘形主要是描绘飞禽走兽的神态;绘意主要是揭示、渲染特定主题的意境和情绪,给人以安适吉祥的美感。

打镏子的特色:1.器乐合奏;2.喜庆特色;3.滑稽幽默。其文化价值有:1.历史价值,打镏子岁月悠久,再现着历史的光彩。2.情感宣泄价值。3.民族的认同价值。


三、辰河高腔

【说明】辰河高腔(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流传于今湘西泸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腔,现主要流行于沅水流域,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即下河派(也称辰浦派)、中河派(也称溆浦派)和上河派(也称洪江派)。另外,还有以永顺王村为中心,包括龙山、古丈等地的“白河路子”。

辰河高腔旧时是配合宗教祭祀活动进行。整个演唱程序有:大愿戏开台、灵官扫台、小愿戏开台、打加官,然后才是按正本的顺序进行演出。其正本剧的演出最有代表性的是48本目连戏,需要表演一个多月。辰河高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行,后逐渐归纳为生、旦、净、丑四行。辰河高腔脸谱,以红、黑、白三色为主,以调和色为辅,在这基础上形成了120个左右的常用脸谱。

辰河高腔最大特色有:1.腔调清亮高亢,婉转动人;2.一人起唱,万人合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其主要价值在于1.安顿人心;2.劝人为善;3.娱神娱人。


四、咚咚喹

【说明】  咚咚喹(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语称“早古得”,系土家族民间单簧竖吹乐器。其制作材料一般为细小的竹管,制作过程也较为简单。截一长约10厘米左右的竹管,内径约O.5厘米,竹管上端留有竹节,竹节下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管身正面将外皮削平,管壁开有三孔或四孔,一端切断为空管音孔,即成。咚咚喹的起源于远古狩猎时期的骨哨,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流行于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鄂西自治州等地。

咚咚喹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其曲牌上。一般人们称其乐曲为曲牌,因而其传统曲牌极为丰富,大多数都有固定标题和唱词,既可吹奏,又能演唱。传统曲牌有《耍调》、《赶集》、《巴涅咚》、《慢巴涅咚》、《拉帕克》、《乃约乃》等。曲调清新活泼,悠扬悦耳,富有田园风味。

咚咚喹的表演形式有独奏、齐奏或合奏等。演奏时,口含簧片,管身竖置。咚咚喹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能吹出四五个音。其音色柔和、浑厚。可用于独奏或合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主要有打音、倚音和颤音等演奏技巧。

咚咚喹的特色首先是乐器形式原始古老,其乐器制作简单,形式古朴,但却音色明丽,魅力四射。其次是是旋律明快。咚咚喹的曲调简单,但是用较快的速度吹奏和唱出来的时候,其旋律明快悦耳,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再次是演奏形式多样化,有独奏、合奏,单人单管,单人双管,双人单管,双人双管等多种演奏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咚咚喹是十分原始古朴的乐器,蕴藏着十分古老的渔猎与农耕文化信息。其次是具有娱乐价值。再次是咚咚喹还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它曾作为湖南省的民间音乐代表,多次参加全国汇演,也曾代表国家多次参加过国际文艺汇演,为我国赢得了众多的世界性声誉。


五、三棒鼓

【说明】 三棒鼓(省级非遗项目),是广泛流传于湘西州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湖北沔阳、天门、鄂西自治州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因表演时领队用三根木棒击鼓而得名。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

三棒鼓的表演道具有鼓、棒、短刀、钢叉、小锣等。表演形式类似杂技。表演时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耍花棒者不时抛接花棒,也有以3把钢刀代棒抛接,令人眼花缭乱。三棒鼓的唱词是五言四句重复半句组成。其唱词大多即兴演唱,也有按照传统的唱本进行演唱的。传统唱本主要是道德说教,也有即兴编词,劝人向善。现今则有歌颂党的政策,劝人向上的新词。

其特色有:1.唱词通俗,声腔朴实。2.技巧性强,刀棒抛接最显功夫。其价值为:1.道德教化价值。其唱词能对当下不良现象进行规劝、批评,对优风良俗进行宣传、表扬,有伸张正义,惩治歪风的教化作用。2.抒发民众心声的价值;3.娱乐价值。


六、酉水船工号子

【说明】 酉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项目),是配合船工劳动,统一节奏,调动劳动情绪的一种民间歌唱。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酉水通航,距今约两千多年,现今仍流传于酉水流域。

酉水船工号子的内容可分为行船号子(“橹号子”、“纤号子”、“桨号子”)、装卸号子、休闲座唱等。其桨号子曲调悠扬、高亢;橹号子多描绘酉水两岸风土民情,感叹生活艰辛;纤号子是船工拉纤时所唱,故腔调深沉;装卸号子是船工们装卸货物时所唱。休闲座唱,即船靠码头后,船工们唱的山歌小调。其中,“橹号子”领唱者所唱的歌词带有号令性质,起着指挥与协调劳动节奏的作用,而船工多以衬词或嘶吼伴唱。

其特色为:1.歌词情感真诚激昂,或低吟浅唱,曲折委婉;或怒目嘶吼,豪情悲壮;或慷慨激昂,惊心动魄。2.演唱自然,天籁之音。3.风格多样。其价值有:1.强烈的精神激励价值。2.记录社会的兴衰变迁的历史价值。3.协调劳动节奏的价值。3.很高的音乐价值。


七、《哭嫁歌》

【说明】《哭嫁歌》(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湘渝黔边区土家族女子出嫁前夕,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哭诉心中真情,诉说愧对亲人恩情的民间长篇仪式歌谣。它起源于原始的抢亲习俗,后因封建包办婚姻,使得哭嫁歌俗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哭嫁歌才被列为非遗保护对象。

其歌词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哭开声、哭众亲(含父母、兄弟姊妹、长辈、亲友等)、骂媒人、哭婚前仪式等。整个哭嫁歌不仅流溢着难舍的亲情,也满含着长辈对后辈人生的教诲;不仅有对昨日自己所作行为的愧疚,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哭嫁歌》的特色:1.喜中含悲。出嫁本是人生喜事,但土家族人却总是闪烁着泪光。2.情感自然真诚。3.智慧的展示。其价值有:1.隐含着土家族人的婚姻史,具有强烈的历史价值。2.道德教化的价值。3.艺术价值。总之,土家族哭嫁歌不仅腔调缠绵,起伏跌宕,格调也十分优美,完全是穿越喜庆气氛的一曲自然天籁。



第三单元  神工鬼斧


【单元说明】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修课。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人类开始积淀知识,也开始获得技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艺。在湘西土家族人的历史进程中,也同样如此。其中一些比较优长的技艺被遴选出来,成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它们是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织锦、踏虎凿花、土陶、竹雕、竹编、小儿提风疗法等等。这些技艺,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灿然发光,鲜艳夺目。


一、吊脚楼营造技艺

【说明】  土家族吊脚楼(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名“走马转角楼”,其营造技艺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土家族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现流传于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

吊脚楼的营造可分为以下营造阶段:1.屋场的选择与修整;2.建筑材料的准备;3.建造程序与技艺;4.装修阶段技艺。其营造的重要技艺有:1.穿斗式构架,即直接以柱承檩,省工省料,增加其稳固性。2.卯榫结构,房屋建造过程无需一钉一铆,全凭卯榫连接。3.出檐挑廊。从正屋檐部伸出两檩,都从穿斗屋架中伸出挑枋承托檐檩,形成一种振翼欲飞之气势,使吊脚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吊脚楼特色:1.形式别致,风格飘逸;2.具有流动的视觉效果;3.是传统建筑与艺术美感结合。总之,土家吊脚楼博采各种木构建筑优点,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


二、踏虎凿花

【说明】 踏虎凿花(国家级非遗项目),湘西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该县踏虎村而得名。所谓凿花,即用刻刀凿刻纸花。明清以来,在汉民族民间剪纸技艺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踏虎凿花。主要分布在常德、沅陵、辰溪、麻阳、凤凰、吉首、秀山等地。

踏虎凿花主要包括服饰、鞋帽类花样,生活用品类花样,婚嫁、祭祀类花样等。踏虎凿花工艺主要包括凿花材料(纸)和凿花工具(凿刀、蜡板、粉袋、纸钉等)和凿花技艺。工艺流程主要有画稿、固定稿样、凿刻、装裱等。

“对称”是踏虎凿花重要的构图特色。其次是运用黑白对比、阴刻与阳刻的关系来处理画面。再次是踏虎凿花对线条的处理特色。要求圆直曲自然,穿插流畅,富有节奏感。其价值有:1.实用价值;2.艺术价值;3.民俗价值。


三、土家织锦

【说明】 土家族织锦(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语为“西兰卡普”,意思是织有花的被盖,是我国传统的著名织锦之一。源于战国时的賨布,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

织锦典型的技艺,有“对斜”平纹素色织锦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系列两大流派。主要采用“通经暗纬,断纬挖花”工艺,用色纬挑出不同的图案。细经粗纬,以纬克经,从而产生了一种雕刻镂空的立体感。其传统纹样丰富多彩,有鸟兽类、花草类、器物类、天象类、文字类、几何类和综合类等。有300余种图案,目前仍可见百余种。

土家织锦一般是在木质斜式腰机上,以染色棉纱、蚕丝为材料,运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精心织成。其工艺主要有:纱线加工、倒筒、线桩、告桩、牵经线、装筘、滚经线、捡综、翻篙、捡上下斜、捆杆上机、安篙筒、织布边、织花等。

土家织锦的特色:1.图案古朴,耐人寻味;2.色彩对比鲜明热烈;3.构图对称、均衡。其价值表现在:1.展示民族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2.蕴含民族历史;3.强化民族认同。


四、土陶

【说明】 土陶(省级非遗项目),即用特殊的泥土制作成的生活用具或工艺品的工艺。起源于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至少有5万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地。

湘西土陶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两大类数百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有:和泥、制坯、晾干、上釉、装窑、烧制等步骤。其窑品类较多,有土窑、方窑、隧道窑、阶梯窑、龙窑、倒烟窑、隔烟式推板窑等。其成品主要有缸、盆、钵、香炉、坛、罐、蒸锅、花瓶、壶、等。

湘西土陶的特色:1.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2.浓郁的地方特色;3.造型生动传神。其价值为:1.实用价值;2.环保价值;3.艺术价值。湘西土陶在造型上开始追求其艺术性,其构图造型常常包含着湘西人的奇思妙想,从而使其成品艺术趣味十足,颇有艺术价值。


五、竹雕

【说明】 竹雕(省级非遗项目),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的民间手工技艺。土家族竹雕是传统竹雕的一个分支,属于土家族竹艺。历史上土家族竹雕主要以山水、人物、动物为表现主题,它以独特的构思,古朴的造型,精湛的技法,将传统建筑缩微成精致的工艺品。

竹雕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明清时期大盛,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土家族竹雕选用优质楠竹为材料,制作前经过消毒、杀菌处理,不生虫、不易腐蚀,成品后再涂上青漆防热防潮。常用的竹雕工具有竹刀、手锯、斧子、锤子、凿子及自制1毫米宽的斜凿等30多种。土家族传统建筑竹雕采用实物比例缩放的方式。每件作品都按现实尺寸微缩而成,枋、柱、棋、挑齐全,锄料、画墨、凿眼、清枋等制作流程面面俱到。无一处用胶粘,也不需铆钉,整个作品就是一栋典型传统建筑的完全缩影。土家族竹雕以土家族传统风俗楼台亭阁为创作题材,造型古朴典雅,技艺精湛,构思奇特,比例协调,结构紧密,竹雕建筑的门窗精美,格栏小巧,装饰构建造型逼真,动静结合,富有神韵。

竹雕工艺品有三大特点:(1)质硬、细腻,当地有俗语说:竹炕三年硬如铁;(2)色彩 由白变为金黄,越存越亮;(3)竹性稳固,不易变形。土家族竹雕作品不仅展现了湘西土家族人民的无穷智慧,同时也记录了湘西土家族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代表作的技艺的确令人惊叹。


六、竹编

【说明】 竹编(省级非遗项目),是以竹子、竹篾为材料,经过手工编织,制作出各种生活用品、工艺品的一种民间编织技艺。湘西竹编工艺最早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明清以后,竹编技艺日益深入民间,成为湘西土家族人普遍应用的民间编织技艺。

制作竹编工具主要有锯、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等。其制作流程有:1.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2.伐竹;3.剖竹成篾;4.竹篾染色;5.编织。湘西民间竹编工艺,事先需根据编织的目标,预先设定编织材料,再“打底”起头,再接着编织,最后锁尾、完结。

湘西竹编工艺,最大的价值和特色就是它的实用性。其所编织出的各种物品,大多是为了生活或生产需要,其实用性相当强。其次是它的艺术价值。湘西民间一些专门的工艺品编织者,其工艺之精妙,想象之奇特,结构之精致,图案之奇妙,确实令人称赞不已。


七、小儿提风疗法

【说明】 小儿提风疗法(省级非遗项目),是湘西土家族民间医生专治小儿走胎、停食、发热等疾病的一种传统外治方法。这种治疗医术系湘西永顺县石堤西镇民间医生周大成家祖传秘方。

小儿提风疗法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大路边黄、小路边黄、地三甲、熟幽子。辅助材料:鲜鸡蛋、桐油。其操作方法为:先将大路边黄、小路边黄、地三甲3味草药洗净切碎,与熟幽子一起放入擂钵中擂烂,备用。用鲜鸡蛋1个,煮熟,去壳。用刀切除1/3,去掉蛋黄。取擂烂的药物,填入蛋孔中。用白纸制一个较小的漏斗型纸筒,滴入桐油约 2~3ml,然后将漏斗纸筒封闭。点燃油纸筒,将加热的桐油缓慢的滴入蛋孔中的药物上。医生待药物温度适宜后,将蛋孔紧敷贴于小儿肚脐30分钟,半岁以上小儿敷贴时间可适当延长10分钟即可。

小儿提风疗法,每天1次,3次为1疗程。治愈率为97.49%,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治疗小儿走胎疾病的良方。



结  语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数万年来,时时陪伴着湘西的绿水青山。这是一片青春的土地,雄鸡报晓,竟然是在公元一九五七年!漫长的历史,是如此的荒古,那时的湘西才刚刚出现人类;苍茫的大地,是如此的原始,零星的窝棚竟没有升起一缕炊烟。

然而,他们却开创了湘西的时代——毛古斯的长啸,将湘西的文明之火点燃。击石拊石,草服荆冠,历史就这样拉开帷幕;百濮百越,苗家巴蛮,传奇就这样徐徐展演。他们曾站在酉水河岸,迎接东方的旭日;他们曾立于悬崖之巅,欢呼新的友族,与自己共建幸福的家园。代复一代,年复一年。时光总是留不住啊,记忆也会模糊冲淡。几万年岁月过去,先辈们辛勤创造的历史,就像一粒粒奇妙的珍珠,在时光的磋磨中渐渐积淀、浑圆。

今天,我们从这些非遗“珍珠”的辉光中走过,一股古老而年轻的风,开始在您的心中回旋飘荡。于是,您看到三千年梯玛的不朽传承,也看到神奇的织锦灿然生光,那一栋栋绰约多姿的吊脚木楼,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摆手呐喊……

然而,再美丽的传奇,也有自己的逗号;再崇峻的高山,也终有人勇敢登攀。但愿啊,但愿新一代的华夏子孙,赓续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先民不朽精神,用自己的生命,去续写新的传奇,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