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民国苗族银太平帽

制造年代:民 国

独特标记:太平帽

功能类型:佩饰品

出土地点:湖南湘西

来源单位:原藏于湖南省湘西州文化科

馆藏地点:湖南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藏品详解

民国苗族银太平帽,因银材料捶打工艺而成,且有较多花纹装饰,所以原名银花,又因整体造型像帽子而后统称为银太平帽。

湖南湘西是我国苗族同胞的聚集地,湘西苗银也远近闻名。长期以来苗族的风俗习惯也与银饰品分不开。苗族人酷爱银饰,苗银自然成为民族特色与经久不衰的传统手工艺品。苗族银饰艺术萌芽于巫傩图腾活动之中,苗家人坚信银器能够驱邪逐崇。 

苗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制做过程及艺术价值,苗银讲究手工操作,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既有西方的奇思狂放,又有东方特有的细腻灵动,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款银太平帽,通体直径60厘米,重492.4克,整体呈圆形,由三大部件组成,可以拆开: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中空用细丝螺旋成圆顶,形似帽盖,帽顶焊有多种图案装饰,如:花、鸟、鱼、虫、龙、凤等银花图案,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交相辉映,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周围吊细链吊须多根,围绕整个帽檐。须端有银小铃和小银桃,银小铃和小银桃交叉错开,通体有动物类,植物类的单独纹样,使得整体看上去错落有致但又不显复杂, 某个程度上体现出苗族银艺工匠的手艺之精湛与构思之巧妙。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苗乡行走,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花边和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特别是那满身银光闪闪、环佩叮当的银饰,一定会令你的眼睛为之一亮。

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以贵州和湘西的苗族最有代表性。这款藏于湖南湘西州博物馆的银太平帽,就是苗族姑娘春夏季节头上未戴头帕时插在头上的饰品,一般喜庆集会时配戴,十分隆重,但其他场合比较少见。

此款银太平帽存世量非常少,出土时仅1件,具体发现及出土过程不详,无相关资料记载。

目前此文物原状保存较为完整,未见明显残缺,有银白泛黑的金属光泽,但光泽稍暗。因文物材料的原因,在自然环境会氧化,需要用进行保护处理。

银太平帽,原藏于湖南省湘西州文化科,1958年10月由湖南湘西州文化科移交给湖南省湘西州博物馆,成为州博物馆的藏品。

2006年06月06日由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张恒萍等8人对此文物做鉴定,鉴定为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