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按钮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战国四眼玻璃珠

制造年代

藏品质地:  

功能类别:佩饰品

成型工艺:  

装饰类别:  

出土地点:保清县四方城战国墓

收藏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藏品详解

玻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玻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也是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玻璃器几乎均有玻璃珠。中国在西周时亦已开始制造玻璃。在西周时期的古墓中曾发现玻璃管、玻璃微珠等物品。南北朝以前,中国人多以琉璃称用火烧成、玻璃质透明物。宋朝时则开始称之为玻璃。到明清时,习惯以琉璃称呼低温烧成、不透明的陶瓷。

琉璃,古人亦称为流离、壁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黄金、白银、琥珀、玛瑙、珍珠、珊瑚、琉璃),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蜻蜓眼”珠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当时人们赋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恶”的更深层次含义。其材质以铅钡玻璃为主,珠面上常有多组有蓝色圆点和白色圆圈组成的“鱼目纹”,有的则在圆圈内外形成多彩的套色,胎底透光,看上去极像蓝色海水。

战国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都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土。湖南长沙经考古发掘的楚墓有数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这些精美的文物分别收藏在省市博物馆和考古所,其中长沙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和无眼式两种。

这款藏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的战国四眼玻璃珠通长0.85厘米,通宽0.92厘米,质量为1.700克,颜色为蓝、白两种。环形带中孔小珠,色质为蓝色,环带上装饰有椭圆形四眼。另有白色小点,作为饰点呈波浪状,饰件做工精致,质地华美。目前此玻璃珠形态老化,但状态稳定,不需修复,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

1982年9月28日,此战国玻璃珠由州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保清县四方城发掘出土,于1990年1月19日移交博物馆至今。

此战国玻璃珠于2006年6月9日由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省文物鉴定组黄桂云等鉴定。鉴定专家认为此文物存里稀少,造型古朴,是我国国家一级文物。